当前位置: 首页>> 师资队伍>> 正文

张洪华

时间:2023年12月13日

 

【简介】张洪华,山东德州人,教育学博士,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。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、教师教育。已在《职业技术教育》《研究生教育研究》《教育理论与实践》等杂志上发表50余篇论文。独立出版学术专著《跨学科博士培养:理论·实践·前瞻》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2部,参编著作3部。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,参加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项。

 

【基本信息】

 

 

姓名:张洪华

 

性别:男

 

职称:副教授

 

电子邮箱:349047789@qq.com

 

【教育背景】

 

1.2008.9——2011.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原理专业 博士学位

 

2.2001.9——2004.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硕士学位

 

3.1997.9——2001.7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专业 学士学位

 

4.2019.8——2020.8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生态学院访问学者

 

【工作经历】

 

1.20136月——至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 教师

 

2.20047月——20088月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

 

【教学工作】

 

1.博士生课程《教师教育研究》;

 

2.硕士生课程《教育学原理》《管理学原理》《教师专业发展》;

 

3.本科生课程《教育管理学》《职业教育学》《德育与班级管理》等。

 

【科研项目】

 

1.主持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“本科职业教育‘双师型’教师专业标准研究”(项目编号:CJE210206);

 

2.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“跨学科“双师双能型”职教教师培养研究”(项目编号:TJJX16-018);

 

3.主持天津市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规划职教专项“基于跨学科的高层次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研究”(项目编号:VESP3017);

 

4.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:应用技术型高校标准体系研究(项目编号:BJA150055);

 

5.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:职业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培养模式研究(项目编号:BJA100093

 

6.参与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重点项目:校长教育思想传播研究(项目编号:07BJYZ01);

 

7.参与山东省社科重点基金课题: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研究(项目编号:05BSJ01);

 

8.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青年项目: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研究(项目编号:EJA120401)

 

【专著与教材】

 

1.独著《跨学科博士培养:理论·实践·前瞻》,南开大学出版社,2019

 

2.独著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》,南开大学出版社,2014

 

3.合著《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报告(2013)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7

 

4.合著《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报告(2015)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8

 

5.合著《职业院校‘双师型’教师专业标准及培养模式研究》,教育科学出版社,2014

 

【学术论文】

 

1. 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向职教教师角色转变机制研究——基于美国驻校教师项目的探析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23,44(07):73-79.

 

2. 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:内涵、问题与对策[J].职教论坛,2021,37(11):94-100.

 

3.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质量评价问题与改进[J].职教通讯,2022(11):35-40.

 

4. 20年我国高职教师研究热点与趋势——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[J].教育科学论坛,2022(18;18).

 

5. 美国替代性职教教师执照:经验与启示[J].职教通讯,2020(08;08).

 

6. 论工匠之师的概念与旨趣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19,40(13):56-61.

 

7. 国家工匠之师的善性伦理及培育策略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20,41(22):52-57.

 

8. 中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创新(1978-2018)[J].职业技术教育,2018,39(28):42-47.

 

9. 职教师资培养40年:从本科到博士[J].职业教育研究,2019(10):5-12.

 

10.鲁班工坊的品牌创设与要义解析——《鲁班工坊(LUBANWORKSHOP)解析》评介[J].职业教育研究,2021(10;10)

 

11.跨学科博士生的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[J].研究生教育研究, 2016(04):41-45.

 

12.教育惩戒:踯躅于惩与不惩之间[J].上海教育科研,2009(10).

 

13.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中的教师权益保护[J].教学与管理,2007(28).

 

14.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[J].教育发展研究,2004(09).

 

15.我国职业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发展的条件分析[J].职教论坛,2014,01:31-34.

 

16.网络学习评价现状分析与改进[J].现代远程教育研究,2005(06).

 

17.学校项目管理的实施程序[J].教学与管理,2006(16).

 

18.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[J].教育理论与实践,2010(08).

 

19.远了”,还是近了”?——苏镇中小学生上学距离的实证研究[J].上海教育科研,2011(11).

 

20.初中进城要慎行——基于两种对立观点的分析与建议[J].教学与管理, 2012(19):47-49.

 

21.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失衡:问题及对策——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[J].职教论坛, 2014(16):31-34.

 

22.和而不同 和合而生——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作的生态分析[J].当代教育论坛(下半月刊),2009(10).

 

23.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定位探析[J].教学与管理, 2012(33).

 

24.中国高职对口招生政策新进展[J].高教探索,2011(05).

 

25.建国后中小学领导体制演变的特点及趋势[J].教学与管理,2010(19).

 

26.论市场经济中的双利人教育[J].思想·理论·教育,2003(02).

 

27.道德成长的博奕分析[J].当代教育科学,2006(02).

 

28.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启示[J].中国德育,2009(06).

 

29.论学习型组织的软环境建设[J].中国职业技术教育,2004(17):43-44.

 

30.走向双赢:论集体备课中影响合作的原因及对策[J].当代教育论坛,2006(24).

 

 

关闭